开云在线注册(中国)官方网站校长 聂强博士、教授
(2018年6月29日)
亲爱的同学们、老师们、家长代表们:大家好!
六月,有火红的重庆天气,有热闹的世界杯,也有毕业的离别。今天,我们在这里举行2018届毕业典礼。首先,我要向你们祝贺,祝贺你们顺利完成学业,即将开启人生新的征程!同时,我作为校长,代表学校和全体毕业生,感谢哺育你们成人的家长,感谢辛勤培养、一路陪伴同学们成才的教职员工,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!
在过去的三年里,你们修完了所有课程,增强了专业技能,获得了更好的社会认知能力,拓展了各种多样性,为进一步择业和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。今天典礼结束后,你们就将陆续离开学校,带上各种叮嘱,开始像今年世界杯主题曲的名字那样“放飞自我”,进入人生新的阶段。
当然,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各种叮嘱中,有些早就耳熟能详了。例如,也许从第一天坐着车踏上学校的路途开始,生活中就总会有人不断问起就读的学校、专业,然后说出那句相似的叮嘱:“学好技术”。我相信你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。仔细想想,这其实是一件多少有些奇怪的事情,因为某种程度上,职业院校被等同于了技术培训,技能培养被等同于了脱离人文艺术。然而更加魔幻的是,按照“终点又是新起点”的唯物规律,这种“叮嘱”在你们毕业后的新工作和新生活中,还需要面对无数次。
在面对“学好技术”时,在座的你们中有人曾经反问过我一个有趣的问题,“除了技术,那么艺术还要不要学习”。意思是拿电子元件、汽车零件的手,要不要也碰碰乐器的键盘。理工高职院校的学生,要不要也考考哈姆雷特的各种猜想。关于这个问题,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说过,“科学需要艺术,艺术也需要科学”。而另一些则是用事实做出了回答,例如,发明家爱因斯坦最擅长的是演奏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,发明地动仪的“木圣”张衡也是写作《二京赋》的“汉赋四大家”。这都说明真正成功的技术教育,包括科学教育,归根结底离不开成功的人文教育。
今天,我并不打算跟同学们聊抖音,聊吃鸡,也不打算聊创造女团,聊土创。因为盛大的娱乐狂欢很快会烟消云散。在人工智能大爆发和物联网的新时代,在大学的最后一课,让我们穿过喧嚣回归到理性,反思一下技术与人文的关系,因为这个困惑的解决甚至将会伴随你们的一生。比传说中的8D魔幻城市更难解锁。
有一个例子,众所周知,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被苹果砸出的万有引力。但也有人说,如果没有做人文开拓的亚里士多德、笛卡尔等人,别说是苹果了,就算砸上去的是榴莲也是没有用的,也砸不出万有引力。所以牛顿说,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创造的。这说明,“是科技与人文的联姻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歌唱”。
另一个例子,我们国家商汤时期的伊尹,本来是厨房的“烹调之圣”,是个有名的匠人,但他通过烹饪这门技术精通了治国的人文艺术,最终做了丞相,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。还有《庄子》“庖丁解牛”里提到的匠人庖丁,也是一样的道理,刀声暗合音律,刀从骨缝游走,技术与艺术结合得游刃有余。这说明,“技术本身就有诗意”。
新型的职业教育,更需要处理好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关系。单纯的科学技术不能使人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,“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,在山顶会合”。要从功用性的“求知的境界”过渡到人生的最高价值之所在。在过去的毕业典礼上,作为校长,我曾经对你们的学长学姐们提出过“饱含人文情怀,放眼广阔天地”的期待。当时,世界首位机器人“公民”索菲亚还没有拿到沙特阿拉伯的国籍,还没有说要“毁灭人类”;日本还没有出现机器人参加市长的竞选;无人驾驶汽车还没有带着缺陷正式上路。短短一两年,新科技爆发式增长,技术与人文的矛盾越来越明显。
就像大约两百年前法国作家雨果告诫的那样,任何科学技术上的雏形,都有它双重的形象:胚胎时的丑恶,萌芽时的美丽。我希望你们走出校门后,面对复杂的多元性,要打开眼界,放宽胸怀,博观约取,厚积薄发。就像古代墨家学派的墨子那样,你可以同时是个技艺高超的工匠,战场上的军事家,或者是个艺术家。我希望你们走出校门后,不要单纯满足于做能工巧匠。一位从事创新工作的人,“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,并且他是一个小孩,在大自然的景色中,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”。我希望你们带着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平衡发展的观念,带着学校厚德强能、求实创新、博润致远的优秀传统,更好地投身到“工业4.0”人机互动的时代新浪潮中去。
我从1991年进入学校工作,见证了学校二十几年间翻天覆地的发展。重电是中国当代职业教育开疆拓土的参与者,也是亚洲职业教育的一部分。学校作为重庆的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,亲历了新时期国家职业教育的几乎整个发展历程。如今,学校依然走在职业教育的最前沿。在广州日报发布的高职高专排行榜上,学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七、西南第一,创造了重庆高校在全国排名中的最好成绩。仅在2017年,学校就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6项、共计18人次,位居全国第三、西部第一。推进研发了移动对战机器人和青少年教育机器人等项目。学校连续两届蝉联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,并继续冲刺今年新一届的教学成果奖评选,这在重庆高校中尚属首例,在全国1300余所高职院校中也屈指可数。同时,学校还培养出了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杨成兴、应邀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的励志校友王丽等一大批优秀的重电人。重电发展人的想象力、思维力,也发掘技术力、创造力和艺术力。“厚德强能,博润致远”凝聚着深厚的重电情结。“博学与精专、技术与人文相统一的个性化教育”,这对你们而言将会受用终生。
在西方,“科学”和“技术”的词源本意是系统完整的知识,是经过熟练获得的经验和技能。它们与人文的界限普遍比较模糊。在中国,西汉司马迁的《史记》和典籍《大学》里的“格物致知”,东方化地阐释了“科学”“技术”与人文艺术精神的深刻关系。技术与人文艺术不能割裂的看法历史深远。完整人格、技术平衡艺术将有助于消除困惑。当然不只是消除“一觉醒来我以为我长高了,原来是被子盖横了”、“贫困限制了我的想象力”这样的世俗的困惑。技术融合人文艺术,锻造完整人格,磨炼人心,是几乎所有伟大文明和人的培养的终极追求。
英国的教育家纽曼曾经说:“大学不培养政治家,不培养作家,也不培养工程师,大学首先培养的是灵魂健全的,到达博雅高度的,即具有完整人格的人。”宋朝的张载在《经学理窟》里也讲到,“人若志趣不远,心不在焉,虽学无成”。人格精神的美感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,也超越了单纯的外在目的、功用和欲念的限制,而成为自由境界。技术借力人文艺术,共同前进发展,达成育人目的。
同学们,今天,你们就要告别大学生活,带上我的“叮嘱”,告别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阶段。过了今天,陈家桥的简陋夜市、情人坡的四季枯荣、南北区食堂打菜师父的颤抖漏勺、教室里转动的风扇、拿着点名册的任课老师,上铺兄弟的舒畅鼾声……,再多的不舍都会被封存。过去在学校的三年里,你们在努力成为灵魂健全、技艺扎实、完整优秀的人。毕业后,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平衡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关系,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时代,为未来的生活印记上技术与人文并存的理性之光,继续成为一个智慧的、有意思的、人格完整的人。
在最后的离别之际,我想用你们学弟填词的重电版的《纸短情长》与大家话别离,“雾都里最美重电,历经岁月更迭。求实创新厚德,强能是你的告诫。学子山的清霞,奕辉操场的圆月。无数次的掠过,从此难忘却……怎么会爱上了它,并付出了青春韶华,曾经稚嫩的少年也渐渐成熟长大。爱你重电,陪我的幼稚退化。爱你重电,陪我的梦想发芽。”
谢谢大家!